文旅探新记:黑科技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内,坐落着一座直径达14米的半球形装置,无需佩戴任何设备步入其间,便能“穿越”到拥有九百余年历史的应县木塔内,近距离感受其通体无钉的精巧工艺。

这是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现场的一幕。本次博览会汇聚了全国文旅产业发展成果和创新实践案例,集中展示了一批AR、VR、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广大游客打造了一场可感、可触的科技文旅盛宴。

9月12日,观众在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参观多业态文旅球幕。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相比于传统的投影来说,我们的多业态文旅球幕空间采用8K超高清屏幕拼出360°全景画面,画面的细腻度、色彩的丰富度都能达到极致,高度还原真实场景。”深圳市欻与无影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李萌说。

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沉浸式观展”,是此次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戴上眼镜,体验者抬手‘敲击’虚拟编钟,清脆的乐声便传入耳中。”乐奇公司文旅副总裁季海卫表示,借助高精度点云地图等空间计算核心技术,可以打破文旅的时空限制,虚实结合的模式不仅让游客参与感更强,也让历史故事的讲述更有吸引力,目前公司已和多地博物馆、重点景区合作。

9月12日,观众在博览会上体验交互项目。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机器人乐手“寂静”。它手持鼓棒,双臂灵活,以几乎与人无异的节奏感和力度敲击鼓面,现场演绎《孤勇者》等曲目,熟练完成各种高阶鼓技,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机器人不仅在舞台表演中大放异彩,也在文旅服务的多元应用中展现出广泛潜力。走进博览会现场,能看到机器人带领游客去往设定点位游览,讲解展区特色,还有机器狗在执行安防巡检任务。

“机器人能讲解,会引路,连无人机都能用来急救,原来我们早就在‘未来世界’里生活了!”来自武汉的金女士说,此前,她对机器人、AR这类科技产品的认知,还停留在“手机、电视里的新鲜玩意儿”,而这次展会,让这些技术从屏幕里走到了她眼前。

9月12日,观众在博览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表示,数字技术重塑文旅体验场景,消费升级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科技正从各个维度融入文旅产业,让遥远的历史变得亲近,让复杂的出游变得简单,也让“诗和远方”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向往,而是更具温度、更触手可及的美好体验。

文章来源:新虎尾

1 点赞

图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内容转载于其他平台 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立场

长期征集各类线索| 邮箱:wytglx@163.com

相关文章

国内首个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启动建设

9月12日,中汽中心在天津正式启动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这将是我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全价值链技术创新的综合性基地,标志着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迈入系统性创新新阶段。 中汽中心面向…

阅读全文

人性化、国际化、普惠化:智博会上的中国“智能新趋势”

9月7日,人形机器人在智博会上与观众互动。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华社记者 伍鲲鹏 吴燕霞 赵佳乐 坐进汽车后只要说出需求,车辆便可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开启座椅按摩,并播放轻音乐。…

阅读全文

国家数据局发布“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 人民网“主流价值语料库”入选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夏晓伦、许维娜)近日,国家数据局发布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人民网“主流价值语料库”成功入选。 此次评选是为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有关部署,按照…

阅读全文

中航集团国货航万里护航文物归乡

近日,承载中华文明印记的珍贵陶俑及浮雕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搭乘CA860航班安全抵达北京,中航集团国货航圆满完成海外回归文物保障任务。 围绕文物运输“零差错、零延误、零损伤”目标,国…

阅读全文

超1亿立方米!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获突破

9月10日,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该项目累计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

阅读全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