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国际化、普惠化:智博会上的中国“智能新趋势”

9月7日,人形机器人在智博会上与观众互动。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华社记者 伍鲲鹏 吴燕霞 赵佳乐

坐进汽车后只要说出需求,车辆便可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开启座椅按摩,并播放轻音乐。与此同时在数公里外的住宅内,及时自动打开的空调和拉开的窗帘也正迎接主人的归来……

日前在重庆举行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中国再次向全世界展现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过去只能机械执行单一任务,现在的汽车可提供更人性化的交互功能。”长安汽车产品经理郝晨烨在智博会长安展馆说。

这辆能简单“思考”的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层出不穷。

这是9月7日在智博会现场拍摄的一款汽车座椅熨烫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人民币,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还有报告显示,中国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

中国积极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持续寻求智能产业的国际合作。在本届智博会上,中国再次阐明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的方向和决心,展现了中国深化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合作的诚意和愿望,给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国方案”。

“中国各行各业目前都试图将人工智能纳入产业发展版图,这一理念为国际合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德国人工智能企业ComPro GmbH总经理斯蒂芬·斯普林克说,“作为一家提供人工智能集成和解决方案的企业,我非常看好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合作前景,我们公司已经和很多中国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中国一贯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在本届智博会上,智能产业的新动态同样展现出这一趋向。

作为全球聚焦超声技术领军企业,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受邀参展。公司自主研发的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可将超声波聚焦于体内组织焦点处进行治疗,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目前我们公司的设备已出口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治疗患者超33万例。其系列设备已在国内3000多家医疗机构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80余家海外医疗机构安装使用。今年3月,我们还完成了世界首台国际5G远程聚焦超声消融手术,帮助肯尼亚患者恢复健康。”重庆海扶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徐庶说。

9月7日,一款机器狗在智博会现场展示技能。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盲文点显器打破盲文阅读困境,智能睡眠灯无感检测身体健康,仿生机器人辅助病人实现康复……智博会上的众多热门展品,彰显中国不断推动智能设备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意愿。

“机器人并不是披着钢铁外壳的冰冷机器,科技创新必须要有温度。”重庆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品牌运营负责人奚娥娥在智博会上表示,未来他们要让更多创新产品覆盖居家、健康、户外等场景,共同推动实现中国智能技术的普惠化前景。

文章来源:新华网

4 点赞

图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内容转载于其他平台 不代表本平台观点立场

长期征集各类线索| 邮箱:wytglx@163.com

相关文章

国内首个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启动建设

9月12日,中汽中心在天津正式启动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这将是我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全价值链技术创新的综合性基地,标志着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迈入系统性创新新阶段。 中汽中心面向…

阅读全文

文旅探新记:黑科技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内,坐落着一座直径达14米的半球形装置,无需佩戴任何设备步入其间,便能“穿越”到拥有九百余年历史的应县木塔内,近距离感受其通体无钉的精巧工艺。 这是2025中国文化…

阅读全文

国家数据局发布“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 人民网“主流价值语料库”入选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 (记者夏晓伦、许维娜)近日,国家数据局发布一批“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人民网“主流价值语料库”成功入选。 此次评选是为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有关部署,按照…

阅读全文

中航集团国货航万里护航文物归乡

近日,承载中华文明印记的珍贵陶俑及浮雕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搭乘CA860航班安全抵达北京,中航集团国货航圆满完成海外回归文物保障任务。 围绕文物运输“零差错、零延误、零损伤”目标,国…

阅读全文

超1亿立方米!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获突破

9月10日,从中国海油获悉,位于珠江口盆地的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该项目累计减少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220万棵,…

阅读全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