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交投”)的建设工地和高速公路服务区,BIM+GIS技术精准指导桥梁建造,砂石材料实现智能快速检测,无棚无人简岛收费站高效运行,新能源汽车畅享绿电直充……一系列交通“黑科技”正描绘出新基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图景。
▲图为G109线水范项目信息化建管平台界面。
智慧建造,施工装上“最强大脑”
作为2025年甘肃省列重点项目,G109线水范项目(路线全长70.955公里,含桥梁43座、隧道1座)是甘肃交投智慧建造的典范。其控制性工程——平川黄河特大桥(桥长1108米),创新采用160米跨径变截面波形腹板钢箱组合梁连续刚构。项目办主任肖斌介绍,“用轻质钢底板替代传统混凝土,减轻自重、解决开裂难题,焊缝连接更安全可靠,使桥身更轻盈、跨越能力更强、抗震性更优。”
▲图为G109线水范项目模拟效果。
▲图为正在建设的G109线水范项目黄河特大桥。
项目“智慧大脑”——水范项目智慧建造中心,通过巨幅电子屏实时掌控全局。肖斌指着屏幕说:“基于BIM+GIS技术的建管平台,实现了特大桥全周期数字化模拟与碰撞测试,大型临时结构也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应力、位移、变形及黄河水文数据,保障施工安全可靠。”目前工程总体进度已达58.71%,本月安全隐患工单整改率100%。项目办总工程师刘世海补充道:“钢栈桥上的应变计、振弦仪、水位计等设备,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结合大数据分析位移、沉降、应力异常,为施工安全上了‘科技保险’。”
▲图为G109线水范项目信息化建管平台水泥混凝土检测数据记录。
箱梁预制同样实现了智能化流水线生产。梁场内,3条移动钢台座流水线高效运转,钢筋加工、模板安装、浇筑、养生、移梁一气呵成。项目办副主任金隆海强调,“智慧用电系统通过‘权限管控+智能监测’双保险,确保用电安全;固定式蒸汽养生棚解决了占地面积大、维护费用高等问题;智能温控系统精准监测调控,保障养生质量,缩短周期,提升效率,全力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图为G109线水范项目信息化建管平台网格化安全管控平台界面。
智能检测,提质增效新引擎
工程原材料的质量指标直接影响混凝土品质,路面铺设的平整度关乎行车体验。甘肃交投敏锐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升质效。
G109线水范项目率先应用省内首套集料智能检测设备,破解了传统人工检测耗时长、效率低、主观干扰大的瓶颈。施工单位负责人周文峰在拌合厂现场介绍:“这套设备集成快速烘干、自动清洗、3D智能分析及称重功能,单次检测时间从数小时缩至20分钟内,效率提升超80%,精度行业领先。数据与智慧平台共享,形成‘监测-预警-追责’的闭环管理体系。”设备投运以来,已完成1.25万方砂石精准检测,退场不合格材料6批次,稳定性获48次比对验证,为质量与工期保驾护航。
▲图为G109线水范项目集料智能检测中心。
▲图为G109线水范项目集料智能检测平台界面。
在G312线丰马、苦界等项目,科技同样带来变革。路面摊铺采用北斗卫星定位和域激光高程自动控制技术,实现“一键式”智能化精准摊铺,以毫米级控制标准提升摊铺厚度均匀性与表面平整度。针对压路机作业安全隐患,项目创新加装可触发安全报警系统。“人员靠近1米内即报警,触碰安全杆则自动停机,实现‘人防’到‘技防’的转变。”省交投公司副总经理、G312线丰马项目办主任张起铭表示。智能设备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与安全系数。
▲图为G312线丰马项目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摊铺现场。
▲图为G312线丰马项目技术人员通过流动站监测路面摊铺数据。
▲图为G312线苦界项目沥青面层铺筑现场。
高边坡路段施工安全是项目建设的难点。苦界项目路基边坡采用“北斗位移监测+地质云灾害预警管理平台”多种监测技术于一体的边坡位移变形监测系统,通过集成北斗卫星定位、雨量传感器、现场自动报警等多种设备,实现对边坡位移变形、实地雨量的实时、自动监测、自动报警。“该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实时性强、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有力保障了高边坡路段施工及运营的安全。”G312线苦界项目办主任杜晓伟介绍。另外,苦界项目还应用无人机巡检技术,通过现场查看及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分析平台,使质量、安全隐患识别效率提升40%。
▲图为G312苦界项目边坡智慧监测预警平台。
▲图为G312苦界项目边坡监测系统。
▲G312线苦界项目采用无人机巡检安全隐患。
智慧服务区,绿电赋能新体验
在肃州服务区,车主扫码后,充电桩随即启动。这背后是甘肃交投“向绿而行”的“光储充”一体化实践。根据省级示范项目及部委试点要求,甘肃交投利用G22会宁、G30连霍高速沿线长城驿、张掖、肃州等8个服务区(停车区)及G213元山子服务区的闲置空地、屋顶,布设光伏组件,建设储能与智慧能源系统,变闲置土地为绿色“聚宝盆”。甘肃交投新能源公司董事长杜源介绍:“我们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在兰州公司总部即可远程监控所有服务区光伏发电。”首批示范站已全容量并网,总装机11956千瓦,年发电约1800万千瓦时,年节约标煤5490吨,减碳15300吨。绿电直供新能源汽车,服务区53%用电实现“绿色化”。
▲图为会宁服务区分布式光伏。
▲图为服务区分布式光伏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创新收费,“开口子”服务惠民生
甘肃交投会宁服务区红色驿站会师收费站,是集智能化、IP化、云收费于一体的无人化标杆,也是全国“开口子”工程的典型案例。所谓“开口子”,即服务区同时向毗邻的G22青兰高速与G312、G247国道开放。甘肃交投合创至成公司董事长李善英现场演示:“我们引入‘收费机器人’和‘无感支付’,打造无棚、无人、简岛的最简收费站,实现自助缴费、特情自处、无人值守,大幅降低建维营成本。”该站的运行,显著提升了服务品质,有力助推会宁革命老区发展。
从智慧工地到智能检测,从绿电服务到无人收费,甘肃交投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速奔跑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为甘肃交通强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高匡宇 甘肃省交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